close

\

  淡水小鎮

  在台北的時候,我們的朋友周嘉住在淡水,所以常過去玩,每逢週末,淡水「小鎮」人潮如湧, 為了尋找一個安靜的淡水,我們大多是沿海岸往東去。有一次參拜過聖嚴法師的法鼓山後,周嘉說帶我們去海邊喝咖啡。從淡水往基隆的海濱路上,有許多這樣的咖啡屋,特別是在一個叫羊豆子的地方,有一間周嘉常常光顧,在這裡喝咖啡、寫作,這個白色的咖啡館有一個敞亮而明快的露台,臨海而建,十分愜意。常有一些年 輕情侶們開著踏板摩托來這裡相聚,真是好地方。其時正是冬季,台北過多的雨水讓我焦慮不堪,而這裡的海色蒼茫中,清風拂面,喚起我遠行的念頭。

  基隆夜雨

  幾天後的一個早上,打起背包,從新店國際學舍下山,在七張捷運站口,搭上開往基隆的巴士,四十多分鐘車程就到了小城基隆。

  1896年,日本人類學者鳥居龍藏從基隆港起程往花蓮,開始他的第一次人類學調查。那時候居住在台東與花蓮的原住民尚未經人類學家的命名和分 類,對於 人類學歷史來說,近似一片黑暗的陸地,東海岸一帶也沒有公路,需翻山涉水,十分艱難,從基隆港起有一連串的漁港成為黑暗陸地上亮起燈火的窗戶。

  基隆碼頭形成的小海灣,將城市分為兩半,舊的一半和新的一半(或新舊混合)。而鷹,馭風者,就在水面之上,高空之下,一展翅,搜尋著風,歸攏著 風。新 舊城之間,通過帶有雨廊的長橋穿插而連接於一起。碼頭與火車站之間就有這樣一座跨越十字路口的人行橋。在車站旁還有一座最關鍵的廊橋,跨越錯綜複雜的鐵 軌,並與高架橋穿插縱貫形成長橋,成為進入舊城的入口。這帶雨廊的長橋像一條秘道,在汽車站這一面陰冷的高架橋旁,延伸出一條漫長的空中走廊,並發展出商 店、看門人的小屋和半空中的土地廟或王爺廟。

  雨廊的弧形窗戶,框點著雨景。有著修長雙腿的女子在街上奔跑。

     全文瀏覽...

     本文章出於網路

arrow
arrow

    ke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